close

全身痠痛、疲累不堪、感冒接二連三、早上不想起床……下決心告別疲勞的人生、頻傳的過勞死案例吧!

 

高高瘦瘦的台北大學社工系系主任林*鴻總是和藹可親,平時忙於教學、研究,也常為籌募學術研究及獎助學金而四處奔走,還熱心參與民間團體,貢獻所學,是公認的好學者,卻在54歲盛年的某一天,突然因心臟衰竭驟逝。

 

差不多同時,兩位正值中壯年的台大醫院醫師也先後倒下,41歲的神經內科醫師陳*全在家中猝死,55歲的神經外科醫師曾*弘在工作時倒地,所幸搶救後獲得康復。「他們都是認真工作、有求必應的好人,主管交代的事、別人請託幫忙的事,他們都很盡力,常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。難道好人真的不長命?」認識他們的醫師不禁感嘆。

 

「過勞死」(karoshi一詞來自日本,是指相對年輕就發生心血管或腦血管病變而死亡。「過勞」或「過勞死」並不是醫學上的診斷,但很生動地描繪不少勞心上班族的狀態。

 

台北市家庭醫學科醫師指出,人體有一套應付危難、壓力的戰備系統(例如腎上腺),當壓力適度時,這套系統幫助人快速反應、發揮潛能,度過危機;但如果長期處在過度壓力下,系統會無法正常運作,表面上看起來正常,但其實已逐漸對外在刺激產生疲乏,同時身體開始產生病理變化,如高血壓、心臟病等,如果仍然沒有警覺、壓力持續累積,最後這套系統反應紊亂、崩解,無法應付任何危機,細胞也快速老化、免疫力降低,健康惡化,甚至造成死亡。

 

馬偕醫院醫師則說,過勞死常發生在年輕力壯的中年人,可能原本就有疾病,只是他們不知道或不以為意,但也有可能原來沒有病,卻積勞成疾,甚至死亡。

 

5大族群,小心被過勞壓垮

■工作時間超長

■夜班多,工作時間不規則

■長時間睡眠不足

■自我期許高,並容易緊張

■幾乎沒有休閒活動與嗜好

 

小心「慢性疲勞症侯群」

過勞死看起來是猝死,但其實從「積勞」到「成疾」再到死亡,是有一段時間的,重視身體抗議、求救的聲音,也許就能挽回悲劇。

 

慢性疲勞症候群可以說是過勞死的前兆。疲勞是人體自然的反應,但如果無論怎麼休息都還是恢復不了元氣,變成長期、慢性的疲勞,就要注意這是不是「慢性疲勞症候群(Chronic Fatigue Syndrome,簡稱CFS發出的警訊。

 

慢性疲勞症候群常出現全身性的症狀:全身痠痛及緊繃、腸胃不適、免疫力減弱(比如頻頻感冒)或增強(比如過敏變嚴重)、憂鬱、焦慮等等。

 

「慢性疲勞的人從外表就看得出來,」施嫈瑜解釋,這些人常有失眠的困擾,很難睡得著、睡得好,好不容易爬起床後仍然覺得很累,長久下來,會出現一種透支的眼神、氣色也很暗沉,跟一般的勞累不一樣,即使化妝也難掩蓋。

 

肝好不一定就沒事

「我常覺得很疲倦,睡再多隔天起來還是覺得很累,是不是肝有問題?」很多人以為「疲勞=肝不好」,會這樣問醫生。

 

慢性疲勞症候群不一定是哪一個器官的問題,但它的症狀的確跟許多慢性病(如肝病)和精神疾病很像,因此醫生需要用排除法來確定診斷(比如抽血化驗肝功能,確定不是肝的問題)。

 

到底怎樣才算慢性疲勞症候群?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提出以下標準:

 

▓主要標準(必須全部符合)

1.無法解釋的持續或反覆發作的嚴重疲勞,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,且必須是最近發生的。

2.疲勞並非過度運動或勞動引起的。

3.疲勞即使經過休息仍無法改善。

4.明顯造成個人職業、課業、社會功能、人際關係受到影響。

5.必須排除會造成相同症狀的身體或心理疾病,例如甲狀腺疾病、癌症、憂鬱症、藥物或酒精濫用等。

 

▓次要標準(必須在有疲勞症狀的期間同時發生,且至少符合4項)

1.短期記憶力或注意力缺損

2.喉嚨痛

3.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

4.肌肉痠痛

5.非發炎性的多發關節痛

6.頭痛型態與以往不同,或更嚴重

7.睡眠無法改善疲勞

8.勞力活動或運動後,疲憊或不適持續超過24小時

 

目前醫界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可能是多重原因造成的,包括病毒感染、免疫問題、神經系統問題、精神疾病等,但仍無法完全確定,因此治療的主要目的不是在治癒疾病,而是以減輕症狀(如失眠)為主,還是要找到疲勞、壓力的源頭,才能治本。

 

(摘自:過勞  壓力 急救人員證照  資訊網)

參考文獻:       

1交通部所 2012 交通部所屬事業101 年度工作考成實施要點(核定版)

2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2012 工程採購契約範本

3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9 資訊改造專業服務

資料來源:康健雜誌

arrow
arrow

    聯合安全衛生管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